国顺徽章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徽章国家标准 >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铸造始末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铸造始末

来源: 时间:2014-11-06 09:10:11 浏览量:1715

经过刻苦攻关,1951年4月,沈阳第一机器厂的工人们终于提前20天完成了67枚金属国徽的铸造任务,其中直径为2米的大型国徽于五一劳动节前被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如今,这枚已悬挂63年的国徽虽历经风雨,依旧熠熠生辉,闪耀着光芒。

关键字: 警徽制作  国徽制作

沈阳铁西铸造博物馆展出的铸造国徽情景蜡像

国徽象征着国家的主权和尊严。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只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伴奏下升起新中国第一面国旗,而未能在天安门城楼悬挂国徽,成了开国大典的一大遗憾。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新政协筹备会便开始国徽设计方案的征集工作,直至1950年6月,在广泛吸收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梁思成的设计方案。

9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方案。

国徽设计方案确定后,由于时间紧迫,在国庆一周年时便临时赶制了一枚木质国徽。然而木质国徽经风吹日晒后容易变形开裂,因此必须铸造金属国徽来替换。

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是重要的工业基地,被誉为“东方鲁尔”,其中位于沈阳的第一机器厂(现沈阳第一机床厂)在铸造技术方面更是闻名全国。于是,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重任就光荣地落在了沈阳第一机器厂的身上。

沈阳第一机器厂接到铸造国徽的任务后,便成立了由19号铸造车间铸造班焦百顺、陈喜芝、曹富、陈国俊等十几名技术尖子组成的专门攻关小组。在当时物质条件艰苦、制造工具匮乏的情况下,要铸造一枚直径2米,表面光洁、图案清晰的国徽真是困难重重。没有炉子,工人们砌了个砖炉;没有化铝罐,自制铁罐代替;没有脱氧剂,用木棒搅拌脱氧;没有测试铝水温度的仪器,就在炉前肉眼观察铝水颜色的变化。为了保证浇铸出来的国徽平整光滑、纹理清晰、凹凸有序,班长焦百顺和工人们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制作出了合格的模具。之后,在熔制过程中,工人们还研制出局部浇水加速铸件冷却的方法,使铸件局部缩型的难题迎刃而解。

在铸造国徽的日子里,焦百顺和他的同伴们几乎每天都要通宵达旦地工作,沈阳第一机器厂铸造车间也常常彻夜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为了节省时间、抓紧工作,很多工人都吃住在工厂车间,饿了就吃口干粮、咬口咸菜,困了就在厂房里和衣而眠。参加过国徽铸造工作的老工人吴嘉祜回忆,为了完成国徽的抛光加工,当时工人们还自制了许多小工具,用自制的钢丝刷将国徽毛坯表面那些凹凸不平的地方打磨干净,然后用专用工具将有瑕疵的地方修补完整,再用自制的小刀将国徽图案中的细节部分一一雕刻出来,最后再用专用刮刀刮平图案表面,进行整体抛光,这样打磨出的国徽如镜面般光亮。

经过刻苦攻关,1951年4月,沈阳第一机器厂的工人们终于提前20天完成了67枚金属国徽的铸造任务,其中直径为2米的大型国徽于五一劳动节前被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如今,这枚已悬挂63年的国徽虽历经风雨,依旧熠熠生辉,闪耀着光芒。

精品徽章推荐

政府大型挂徽
点击咨询客服回到顶部